共议甲烷 | 2021中国甲烷论坛:甲烷卫星监测分论坛

20209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加强其根据《巴黎协定》所作的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115日,17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化工园区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京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以全行业名义宣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决心和行动计划,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力发展低碳天然气产业。

 

生态环境部于近日印发的《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到,在重点排放点源层面,试点开展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等重点行业甲烷排放监测。

 

为更好地支持中国开展甲烷减排与利用政策制定与实践,美国环保协会发起了年度甲烷治理国际盛会——中国甲烷论坛。20201月,在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下,美国环保协会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甲烷论坛(更多阅读:共议甲烷 | 2020中国甲烷论坛:中国甲烷控排行动即将开始),讨论话题覆盖监测技术、甲烷投融资、企业行动、政策制定等方面。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NGO的代表参加,来自国际能源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bp、壳牌等跨国企业的专家在会上深入参与了讨论。

 

202012月至20213月,2021中国甲烷论坛以系列研讨会的形式召开,主题包括中欧甲烷减排战略合作、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甲烷减排行动、煤炭开采及废弃矿井的甲烷管控及利用、农业活动的温室气体及甲烷减排、废弃物利用甲烷管控、“十四五”规划的甲烷减排目标设定以及国家中长期甲烷行动计划、甲烷监测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研讨、甲烷减排技术的投融资模式研究等。

 

121日,2021中国甲烷论坛——甲烷卫星监测分论坛将邀请来自中国、欧洲以及北美的科学家,针对甲烷卫星的监测技术及数据分析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探讨,促进中外学者的合作,促进政府、企业和学术的交流,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助力。以下为本场研讨会详情:

 

时间

2021121日(17:30 21:00

 

地点

Zoom 线上会议

 

会议日程(暂定)

 

17:30 17:50 

致辞:

Steven Hamburg,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科学家

 

17:50 18:15 

毛慧琴,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大气部温室气体室主任:

卫星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8:15 18:40

刘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温室气体卫星遥感监测的地面核验   

 

18:40 19:05

张羽中,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

从卫星和地面观测推断甲烷排放的长期趋势     

 

19:05 19:30

Luis Guanter, 瓦伦西亚理工大学教授:

使用高光谱卫星监测全球甲烷点源排放    

 

19:30 19:55

Ilse Aben, 荷兰空间研究所教授:

利用TROPOMI检测甲烷排放 

 

19:55 20:20

Ritesh Gautam, 美国环保协会资深科学家:

MethaneSAT以及近期油气行业相关的甲烷排放研究综述

 

20:20 20:45

Jason McKeever, 加拿大GHGSat公司总裁:

利用GHGSat卫星测量中国煤矿的甲烷逸散

 

20:45 21:00

讨论与总结

 

关于甲烷及甲烷卫星监测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排放后20年内的全球升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84倍,贡献了人类感知的全球变暖的25%;同时,它也是对流层臭氧的前体物,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与此同时,甲烷也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因此,减少甲烷排放具有气候、环境、经济等多重效益。

 

透明、完整和有效的数据是进行温室气体管控的基础。数据在时空维度等方面的多样性及其不确定性给监管带来了很大挑战,但卫星监测技术的发展为获取高质量的数据提供了契机,卫星监测可以与无人机、固定源、移动源等监测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不同方法之间及多源数据的校核验证,并能对排放数据在不同时空维度上进行评估,而这对中国温室气体减排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指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质量监测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目的,涵盖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全部环境要素;生态环境部于近日印发的《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到,要推动监测体系统筹融合。加强温室气体监测,逐步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实施。在重点排放点源层面,试点开展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等重点行业甲烷排放监测。在区域层面,探索大尺度区域甲烷、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化碳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在全国层面,探索通过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变化情况和土地覆盖(植被)类型与分布,支撑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卫星数据可以帮助人们监测并量化甲烷的泄漏,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开始利用卫星追踪全球范围内的甲烷排放。201612月,中国碳卫星 (TanSAT)发射成功,是世界上第三颗具有高精度温室气体探测能力的卫星。201710月,碳卫星数据正式通过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免费开放。欧洲航天局于201710月发射了欧洲哨兵5P卫星 (Sentinel-5P),可以进行甲烷、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影响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的污染物地图绘制。201810月,日本发射了GOSAT-2卫星,可获取更高精度的温室气体观测值,监测面涉及包括公海在内的地球表面的各个角落。20195月,美国发射OCO-3卫星,主要任务是绘制完整的大气二氧化碳地理分布,与之前发射的卫星相比,其监测范围更广泛且监测数据的分辨率更高。2016 6月,加拿大公司“GHGsat Inc.” 发射了名为GHGSat-D 的高分辨率卫星,观测地球二氧化碳与甲烷浓度。而由美国环保协会(EDF)分支机构MethaneSAT负责设计和制造的同名甲烷甲烷监测卫星也计划于2022101日发射。